2025年4月10日– 美國針對進口車輛及零組件的新一輪關稅政策,已對全球汽車物流產業帶來衝擊,使車輛製造商與汽車承運商之間的長期合作關係面臨嚴峻考驗。
自4月2日起,美國對所有進口車輛加徵25%關稅,第二波針對汽車零件的關稅則預計在5月3日上路。此舉已造成航運排程混亂、市場預期轉變,並迫使整個供應鏈進行策略調整。
全球滾裝船(RoRo)承運商——汽車物流的重要角色——目前正面臨出貨量減少的風險。許多業者已援引合約條款,要求車廠在未達交付量時支付賠償。不過,WalleniusWilhelmsen 執行長Lasse Kristoffersen表示,汽車物流業者與車廠合作關係深遠,彈性處理仍是營運核心。
「若車輛仍需運送,我們會按合約載運;若沒有出貨,我們也會與客戶一起尋找解決方案,」Kristoffersen在年初財報會議上表示。然而他也強調,讓步必須互惠:「我們不會無條件讓利,除非也獲得相對回報。」
Fearnleys 證券機構預測,關稅政策將導致美國進口量下滑,進而壓縮海運承運商的獲利空間。這些效應已經顯現——JaguarLand Rover 暫停向美國出貨,Volkswagen則選擇將Audi 車輛囤放於美國港口以減緩衝擊。
此類「提前出貨」策略加劇了布倫瑞克港與巴爾的摩港的壅塞情形。「我們去年處理約75萬輛汽車與輕型卡車,其中約64.1萬輛為進口,」巴爾的摩港發言人指出,「關稅對貨運量的實際影響,最終取決於貨主是否選擇降低或暫停運輸。」
這波衝擊不僅侷限於美國。隨著其他貿易國家可能祭出報復性關稅,全球汽車與零組件物流將可能面臨長期重組。WalleniusWilhelmsen 表示,這些措施預期將對「製造商、消費者與市場造成立即性影響」,特別是在全球化高度複雜的汽車供應鏈中。
根據預估,今年美國預計售出1,620萬輛汽車,其中進口車輛佔比約45%,達730萬輛。主要進口來源包括墨西哥(380萬輛)、日本與南韓(260萬輛),以及歐洲(100萬輛)。此外,前45款美國暢銷車型中,有61%的零組件來自美國與加拿大以外地區。
也有業界人士認為,此輪關稅可能只是另一場貿易政策波動的延伸。Clarksons的Paal Schjerven表示,這項25%關稅屬於「短期恐慌」,因為政府在汽車關稅議題上的政策一向難以預測——例如年初針對墨西哥與加拿大的進口稅措施,很快便遭撤銷。
這次的政策是否將導致短期放緩,或是長期供應鏈結構重組,仍待觀察。但可以確定的是,全球車輛運輸產業的彈性與應變能力將再次面臨重大考驗。
資料來源:https://www.joc.com/article/tariffs-put-relationship-between-vehicle-manufacturers-carriers-in-spotlight-597966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