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歐港口網絡正面臨嚴重延誤,原因包括勞工罷工、極端天氣條件以及來自中國的創紀錄貨運量。這些干擾正在導致等待時間延長、港口擁堵和運營減速。
來自中國的貨運量大幅增加,使港口運營承受巨大壓力。根據貨櫃貿易統計(CTS)數據,2024年12月中國至北歐的貨櫃量同比增長17.6%,達到創紀錄的83.5萬TEU。由於標準運輸時間約為45天,這一增長已直接影響1月下旬至2月的歐洲港口,進一步加劇積壓問題。
主要港口的罷工使情況更加複雜。在法國,勒阿弗爾港因勞工行動導致碼頭運營受阻,等待時間長達一週。此外,鹿特丹Hutchison Port Delta II港口因勞資協議談判引發的罷工導致嚴重延誤,馬士基表示船舶作業速度減慢。
法國碼頭工人計劃在2月進行多次短暫停工,並將於2月26日至28日發起48小時全國性罷工,導致原定運往法國的貨物被轉運至比利時、荷蘭和義大利的替代港口。
1月底的冬季暴風雪進一步加劇了這些運營挑戰。漢堡、安特衛普、鹿特丹、勒阿弗爾和敦刻爾克等主要港口因強風警報被迫暫停貨物處理,導致貨櫃積壓問題加重。
港口擁堵導致船舶等待時間延長。鹿特丹的平均等待時間達到兩天,部分船公司報告等待時間長達七天。安特衛普和鹿特丹的支線船等待時間約為72小時,而不來梅港和熱那亞港的等待時間達三天。
內陸運輸亦受到影響,Contargo報告稱鹿特丹的駁船處理平均等待時間為76小時,安特衛普為70小時。勞動力壓力增加,生產力下降。
業界專家預測,北歐港口的擁堵情況在短期內不會改善。TollGroup 全球海運主管Marc Meier表示,儘管12月貨運量創下紀錄,但仍低於高峰季節,港口應能逐步恢復正常。不過,持續的罷工和天氣問題可能導致擁堵進一步惡化。
航運公司正實施應變計劃,包括提供替代路線選項。然而,依賴北歐港口的企業應預期更長的交貨時間,並在物流規劃中增加緩衝時間,以應對這些挑戰。
業界正密切關注局勢發展,希望勞資糾紛能夠盡快解決,天氣條件有所改善,以緩解當前港口運營壓力。
資訊來源: https://www.joc.com/article/strikes-storms-and-record-volumes-adding-to-north-europe-port-delays-594211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