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今年的前 9 個月,鹿特丹港的貨櫃吞吐量增長了 2.2%,港口官員表示這反映了全球貿易「暫時性」的復甦跡象。港口執行長布德韋恩·西蒙斯在週三的聲明中指出消費者信心增強,帶動了貨櫃吞吐量的上升,但鹿特丹仍然面臨著來自地緣政治和全球供應鏈的巨大挑戰。
作為歐洲最大的貨櫃港,鹿特丹在 1 月至 9 月處理了 1040 萬個標準箱,略微領先鄰近的競爭對手安特衛普-布魯日,後者在同一期間的吞吐量增長了近 7%,達到 1015 萬個標準箱。鹿特丹表示歐洲的消費者支出有所回升,特別是在一段購買力較低的時期過後,庫存也恢復到了疫情前的正常水準。然而,該港口也指出,歐洲的工業生產尚未完全復原,資本貨物和汽車零件等製成品的出口仍然滯後。在前九個月鹿特丹的進口總量達到 540 萬標準箱,年增長 3%,出口則增長 1.3%,接近 500 萬標準箱,儘管夏季的早期旺季推動了增長,9 月份部分航線轉移至其他港口,導致 10 月份的貨櫃吞吐量受到抑制。
儘管鹿特丹港口表示擁堵情況有所改善,但德迅的 SeaExplorer 平台顯示,過去 7 天每艘船的平均等待時間仍達 1.39 天,而大型船舶停靠導致的集裝箱堆場嚴重擁堵,多式聯運公司 Contargo 經營著連接鹿特丹和安特衛普-布魯日樞紐與內陸碼頭的駁船網絡,其客戶被告知目前駁船的平均等待時間已達 81 小時。
鹿特丹表示雖然有限的船舶運力減少了停靠次數,但船隻滿載的情況導致港口和腹地碼頭仍承受著高峰壓力。至於其他貨運部門,鹿特丹在前九個月的表現不佳;相比 2023 年同期,乾散貨運量下降了 0.9%、液體散貨下降 1.7%、單件雜貨則減少了 4.7%。
西蒙斯總結道:「遺憾的是,其他領域的吞吐量下滑表明由於能源成本高,歐洲工業的競爭力依然疲軟,因此我們預計今年剩餘幾個月大宗商品的流動不會有顯著變化。」